此文章來自於奇摩知識+ 如有不適請留言告知撤除
標題:
求 紐西蘭當地”傳統民族”的資料!(20分)
發問:
求 紐西蘭當地\"傳統民族\"的資料! 並要有紐西蘭當地\"傳統民族\"的服飾照片! 達成以上的要求及可贈點20分!
最佳解答:
歷史來源 最早發現和開拓紐西蘭的是毛利人。毛利人最早是亞洲的居民,在三世紀時向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遷徒。毛利人屬於波里尼西亞人種。他們勤勞勇敢,擅長航海。容貌、頭發、膚色與中國人相似,風俗文化則雜有東南亞、阿拉伯等地的成分。 根據傳說,偉大的毛利航海家庫珀(Kupe)在星辰的導引下,率領族人橫渡大洋,來到這杳無人煙的島嶼,此島嶼被他稱為奧特亞羅瓦(Aotearoa),也就是「長白雲之鄉」的土地。 此後,不斷有毛利人前往紐西蘭,但都沒有定居。直到1350年左右,由於毛利人原來居住的社會群島上的糧食不足和毛利人內部之間的戰爭,大批的毛利人離開了該群島。他們橫渡了大約3200公里的海洋,最終到達了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從此成為紐西蘭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也真正開始有人類居住的紐西蘭的歷史。 西元1200年,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他們從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並有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便日漸形成,並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之下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下來。 語言文字 毛利人為大洋洲新西蘭的少數民族,屬南方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早期毛利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他們只好利用許多富有神話色彩的歷史傳說,以及木刻記號來敘說自己的歷史及家族情況。使用毛利語,屬南島語系波里尼西亞語族,文化亦屬波里尼西亞系統。後來有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新創文字。 宗教信仰 毛利人信仰多神,崇拜領袖,有祭司和巫師,有很多禁忌。 毛利人的宗教信仰觀念,接近於「萬物有靈論」。原住民的宗教皆根源於大地萬物神靈的說法,是頗值得探討玩味的現象。 根據毛利人的神話:「蘭奇」和「巴巴」是天(父神)和地(母神),是萬物的源頭,當時天地尚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於是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藏身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每當父神想念母神,便會落淚下雨。母神想念父神,就會噴出地熱或噴泉。 毛利人很尊敬一位森林之神,此神又稱為莊稼之神。因為這位森林之神在天地之間種了很多的大樹,為人類爭取許多生存的空間。( 聚會場所 毛利人的聚會場所在毛利人居住的聚落,通常都有一個活動中心,就是「聚會堂」。標準的聚會堂包括一個聚會廳(毛利人稱為『馬雷』),一個餐廳,幾座公用建築,有時還包括一座教堂。 聚會廳是毛利人建築藝術的代表,廳內外有大量的木雕、彩繪及編織藝術。房頂是兩面坡式的,正面屋頂上雕刻的人像象徵毛利人祖先的頭部,角撐架象代表祖先的雙臂,棟梁則是祖先的脊梁,由棟梁延伸到四壁的一根扁形立柱上,雕刻著一串串頭足相接,猶如疊羅漢似的人群,形象誇張,象徵部落的各家族一代代延續不斷,在柱子之間的牆壁上,裝飾有各種不同花紋圖案的牆板。屋頂部分用褐、白、黑三色的彩繪裝飾著。整個聚會廳就是一件富麗堂皇的藝術品。 聚會廳是毛利人祭祀祖先、送葬死者、禱告神靈、祝福活著的人,以及聚會、演講的神聖場所,平時外人不准進入。在聚會廳舉行的各種活動,一定要講毛利語,吃毛利飯,進行毛利人的各種傳統儀式。如今聚會廳已經成為毛利人保持和發揚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最好場所。近年來,毛利人大興土木,在各聚落地建蓋了許多聚會廳,正是為了此一目的,毛利人認為,聚會廳是由和平之神統治著的。 雕刻藝術 毛利人可說是天生的藝術家,木雕、音樂、舞蹈都展現出極佳的天賦。 毛利人在木雕方面具有獨特天賦,他們用木、骨和綠玉雕刻出各種用品和裝飾品。毛利人的建築物,如毛利聚會堂、部落糧倉及獨木舟等,多雕刻有各種圖像,連小屋入口或柱子及身上的裝飾品、石器和武器都刻有毛利獨特的漩渦或人面花樣。骨雕比木雕昂貴,早期多用鯨魚骨雕刻,後來也用其他動物骨頭雕刻。 玉石雕刻是最高貴的,紐西蘭的玉石產於南島西海岸,新玉石大多呈綠色,也有淡灰色、深綠色和茶青色的。綠玉色澤喜人,雕刻出來的各種工藝品格外受人喜愛,毛利人用綠玉雕刻匕首和短劍,且刻上姓名,作為毛利首領的傳家寶。常見的綠玉雕刻有魚鉤、耳墜和項墜,而以名為「提基」的人像墜最神聖。玉雕的「提基」往往還鑲上鮑魚殼磨制的眼睛,熠熠發光,極為漂亮。祖傳的「提基」更被視為聖物,認為是祖先靈魂的化身,所以都隨身佩帶。「提基」的形象都不一樣,如鼻梁的平直,舌頭的長短、歪頭的方向,盤坐的姿態等都含有毛利傳統,具有不同意義。 毛利的紋身亦相當重要,凡居於重要地位的男子都在臉上、腿上、臀部刺上線條或漩渦狀花紋,而女人只在下巴刺上花紋。 毛利人的舞蹈 毛利人能歌善舞,每逢喜慶總要舉行盛大集會。他們的歌唱感情豐富,音韻鏗鏘,曲調流暢,旋律優美。 毛利族男性的舞蹈稱為「哈卡」,以代表戰爭中的勇士,男人是優秀的獵人,勇猛的士兵,善於以歌唱舞蹈來表達情緒,在打仗前會跳稱為「哈卡舞」的戰鬥舞,配合打擊樂器奏出壯烈戰鬥舞,舞中吐舌動作表示不屈服,現在則是表示歡迎之意。舞者臉上模仿古人紋面,赤裸上身,下著黑黃兩色相間的草裙,舞蹈動作粗獷有力,有時還手持武器,刀劍相擊,叮噹作響,伴隨高聲喊叫,場面威武壯觀。 毛利族女性的舞蹈柔美舒緩,婀娜多姿。「波依舞」是他們的代表。「波依」是一種用馬藺草編織的白色小球,小球的一端用細繩牽動,在音樂的伴奏下,舞者將小球有節奏地上下舞動,左右繞行,像小流星一樣在空中劃出千變萬話的優美弧線,小球還不時地碰擊舞者的頭部和身體,發出悅耳的聲音。
其他解答:
【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 官網: A36588.NET 】 【 最新活動→迎接新會員,首存狂送20% 】 【運動→電子→對戰→現場→彩球 】 【免費服務 →電影區、討論區、KTV歡唱、運動轉播、即時比分、24H客服 】 【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 官網: A36588.NET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08.pixnet.net/blog|||||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 (http://www.epochtimes.com) 當聽到一聲聲「kiaora!kiaora!」,然後以鼻子碰鼻子的方式問候對方時,沒錯,正是毛利人在向您打招呼。紐西蘭島的毛利人原住民,屬波里尼西亞的一支,臉上獨特的漩渦刺青花紋是地位象徵。 毛利人最早時是亞洲居民,三世紀時向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遷徒。當歐洲人還在懷疑地球的彼端有沒有土地時,位於夏威夷南方的夏威基(Hawaiki)島民,已乘著木筏向南方探索,並在西元八五○年來到紐西蘭。偉大的毛利航海家庫珀(Kupe )在星辰的導引下,率領族人橫渡大洋,給這個杳無人煙的島嶼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長雲裊繞之島(Aotearoa)。公元1200年,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他們從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並有著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便日漸形成,並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之下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下來。 紐西蘭毛利人種植的甘藷、芋頭、洋山芋、葫蘆、麵包樹、椰子樹等,都是遠從故鄉波里尼西亞帶來的,平日是靠捕魚、打獵來獲得蛋白質,他們在木雕方面具有獨特天賦,連小屋入口或柱子及身上的裝飾品、石器和武器都刻有毛利獨特的漩渦或人面花樣,毛利的紋身亦相當重要,凡居於重要地位的男子都在臉上、腿上、臀部刺上線條或漩渦狀花紋,而女人只在下巴刺上花紋。 男人是優秀的獵人,勇猛的士兵,善於以歌唱舞蹈來表達情緒,在打仗前會跳稱為「哈卡舞」的戰鬥舞,配合打擊樂器奏出壯烈戰鬥舞,舞中吐舌動作表示不屈服,現在則是表示歡迎之意。毛利人可說是天生的藝術家,木雕、音樂、舞蹈都展現出極佳的天賦。毛利文化是紐西蘭所獨有。全世界只有在紐西蘭,您才能充分感受到這個古老民族充滿活力的文化。 紐西蘭擁有特殊的地熱,毛利人的飲食文化中,利用地熱蒸氣便成為特有的烹調方式。有一種傳統食物叫「Hangi 」的石頭火鍋,先在泥窖裡放一些已烤熱的石頭,上頭放上以新鮮葉子包好的食物,再封上泥窖,利用石頭的熱氣燜烤,很類似台灣的烤地瓜,是毛利人的主食之一。 毛利人的宗教信仰觀念,接近於「萬物有靈論」。原住民原有的宗教皆根源於大地萬物神靈的說法這都是頗值得玩味的現象。 毛利人的神話說『蘭奇』和『巴巴』是天(父神)和地(母神),是萬物源頭,當時天和地未分開,四下漆黑,其兒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將天地推開,光明於是出現,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類便被發現,原來他們也是天地所生。每當父神想念母神,便會落淚下雨。母神想念父神,所以會噴出地熱或噴泉。毛利人很尊敬一位森林之神,森林之神,又稱為莊稼之神。因為這位森林之神在天地之間種了很多的大樹,為人類爭取生存的空間。(http://www.dajiyuan.com) 以上資料: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4/c3900.htm 照片:在yahoo打毛利人收尋圖片太多啦XD貼不完= =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p=%E6%AF%9B%E5%88%A9%E4%BA%BA&ei=UTF-8&fl=0&meta=vc%3D&fr=fp-tab-web-t|||||國徽:紐西蘭的國民主要是歐洲移民和當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國徽左側身穿長袍,肩摃紐西蘭國旗的婦女就是歐洲移民的象徵;右側則是一個身披傳統民族服裝、手持權杖的毛利人首領。國徽中部有3艘古老的海船,說明海上貿易對島國生存的重要性;藍地上4顆紅星代表南十字星座,表明紐西蘭的地理位置;白色綿羊則展現出紐西蘭發達的畜牧業,麥束和大錘分別代表農業和伐木業。國徽頂部高懸聖愛德華王冠,表示英國國王是紐西蘭國家元首,也體現英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國徽基部由紐西蘭國花銀蕨圍繞的飾帶上寫著國名“紐西蘭”。 http://202.43.196.230/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www.collection-china.com/world/dyz/2003128112254.htm&lp=zh_zt&.intl=tw&fr=slv1-
此文章來自於奇摩知識+ 如有不適請留言告知撤除
71BF93AA82B175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