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標題:

哪些網站有鐘鼎文字帖及解述??

發問:

鐘鼎文 即 金文 、銘文

最佳解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91%E6%96%87&variant=zh-hk 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而起。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時期鑄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為代表,毛公鼎銘文共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據統計,其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可辨識者,計有一千八百零四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銅器,而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故刻於其上之金文,亦因而得「鐘鼎文」之名。 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70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70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前221年~219年)。 殷金文 縱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銅器,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初時只有寥寥數字,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餘字。商末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多,然所述仍簡,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至商亡時,方有文章出現,然其時最長之文,仍僅有四十餘字。 西周金文 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漸興,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記述。 東周金文 自平王東遷以降,鐵器漸見,鐘等青銅樂亦漸多,且亦能鑄文於青銅器外側,故金文所錄,已非如當初般,只為王公大臣之事,戰功、音階等,皆有鑄錄。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堪稱全盛時期。 秦漢金文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於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於史。 金文的製造過程 殷周金文被鑄在青銅器的內側,但是怎樣在鑄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確定。根據在工場遺址所發現的大量模具所推斷,青銅器的製造方法如下: 利用粘土做一個與製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另外再用粘土包裹著模型,待乾透後切開外層的粘土,作為外模。 將模型削去外層,作為內模。 在內模刻上圖案文字。 組合起外模和內模,並在之間放入銅片作為間隔空隙以待注入銅液。 將已溶化的銅注入。 將模冷卻打破,取出青銅器。 毛公鼎內之銘文是凹下的但是,怎樣在內模上加上文字圖案等,仍然是一個謎。由於在青銅器內側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內模上的文字應該是凸出來的。加上這些凸出來文字的技法,有各種不同的假設: 將溶成泥狀的粘土,逐漸貼上。 此為清朝金石學權威阮元提出的假設,但沒有實証實驗 在內模貼上薄粘土,再削去多餘部份。 這是民國以前被提出的假設。工序中必然會在內模上造成痕跡,而青銅器上亦必然有之,然實際上並沒有。 先在木片或龜甲上刻上文字,用粘土填滿後,再將粘土移印至內模上。 經實驗証明這個方法可行,但是沒有發現相關的物証,因此仍只可當作假設。

其他解答:C8D74AB62542840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bt157z 的頭像
    vbt157z

    飛航模式

    vbt157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